1、全班交流。重点点拨:
2、教师范读,比较不同。
3、学着老师的办法,看好词语间的停顿,再小声练习读一读。相信你比老师读得更好!
4、抽读课文,了解读文言文的情况。
5、古时候,诵读文言文是一件很风雅的事,一卷在手,书声朗朗。老师也想来读一读。想不想听?来,给点掌声吧!听老师读,怎么样,好听吗?是真心话吗?你的真心话说得老师心里喜洋洋的。
6、古人读书讲究吟咏,读得入情后还要摇头晃脑,甚至身子也跟着节奏晃动,再配上音乐读,感觉会更美。谁愿意配乐读给大家听?(琴声悠悠,书声琅琅,读文言文就是这种味道)(听你读书真的是一种享受)
7、带着理解朗读课文。强调停顿和节奏。
8、南北朝 · 刘义庆
9、自读课文,读准字音
10、在梁国,有一户姓杨的人家,家里有个九岁的儿子,非常聪明。孔君平来拜见他的父亲,恰巧他父亲不在家,于是便叫杨氏子出来。杨氏子为孔君平端来水果,水果中有杨梅。孔君平指着杨梅对杨氏之子,并说:“这是你家的水果。“杨氏子马上回答说:“我可没有听说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。”
11、每句话的意思都明白了,谁能用自己的话来讲讲这个故事?
12、他还称呼孔君平为夫子,你知道怎样的人才可以称得上‘夫子’?
13、设想:孔听杨家小儿的回答,会怎么说?引导揭示中心词“聪惠”
14、小结:对,语言的艺术是来自于智慧。刚才,我们首先熟读了课文、然后深入地理解了课文,再进一步去体会到了杨家小儿思维之敏捷,言语之巧妙,真是让人回味无穷!
5、杨氏之子全国名师导入
14、杨氏之子教学反思
14、杨氏之子哪里可以看出杨氏之子的机智
14、谁来读?再听我说。句与句之间,词与词之间,虽有停顿了,但也不能一刀切开。我们读的时候要尽量做到字断音连,音断意连。这样读,(师范读)会了吗?你再来读一遍。(读得挺好的,老师听出来,你们都特别努力,如果重音,停顿,再鲜明一些,味道就更足了。
1、杨氏之子名师教学设计
15、杨氏之子微课教学设计
15、杨氏之子教学设计
15、谁能用这样的方法介绍你自己的姓氏,怎么介绍?(激发学生趣)
16、译文
17、杨氏子年仅九岁,就如此聪慧,他的表现的确让人称赞。更让我们感受到如何智慧、幽默、委婉地说话是一门学问。下面我们再来欣赏一则关于语言艺术的小故事。故事的主人公是四岁就知让梨的孔融。
18、赞“聪惠”
19、好一个聪明机智、能言善辩的小孔融,让陈官员对他好一番称赞。同学们,这就是语言的艺术,你看,谁拥有了语言,谁就拥有了智慧。
20、这么巧妙的回答,杨氏子一定思考了很长时间吧?(理解:应声答曰:不假思索,几乎想都没想。)那你觉得他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呢?(思维敏捷、聪明机智)所以课文开头就这样称赞他---甚聪慧。
21、杨氏之子课文
21、杨氏之子 (原文)
22、师生练读,划出节奏。
23、梁国杨氏子九岁,甚聪惠。孔君平诣其父,父不在,乃呼儿出。为设果,果有杨梅。孔指以示儿曰:“此是君家果。”儿应声答曰:“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。”
24、谁能一口气把整篇文章读下来?
25、再比如说这句:孔/指以示儿/曰:“此/是君家果。”)生练习读此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