送东阳马生序常考名句默写1
1、表明叩问之师的确是德隆望尊的严师的句子:先达德隆望尊,门人弟子填其室,未尝稍降辞色。
2、表明老师发怒,自己谦和的态度和请教的情节:或遇其比咄,色愈恭,礼愈至,不敢出合以复,俟其欣悦则又请焉。
3、写衣食简陋的句子:无鲜肥滋味之享,余则缊袍蔽衣外其间。
4、赏析:
5、表明叩问之师的确是德隆望尊的严师的句子:先达德隆望尊,门人弟子填其室,未尝稍降辞色。
6、 最能体现作者求学之“勤”的句子:家贫,无从致书以观,每假借于藏书之家,手自笔录,计日以还。
7、明洪武十一年(1378),宋濂告老还乡的第二年,应诏从家乡浦江(浙江省浦江县)到应天(今江苏南京)去朝见同乡晚辈马君则前来拜访。
8、表达作者求学的经历中“苦中有乐”的句子是:以中有足乐者,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。
1、送东阳马生序常考名句默写
9、送东阳马生序按要求默写
9、 表明第2段观点的句子是:其业有不精,德有不成者,非天质之卑,则心不若余之专耳,岂他人之过哉?
10、送东阳马生序名句
10、表明作者坚守信用,决不耽误还书日期的句子:录毕,走送之,不敢稍逾约。
11、刘基赞许他“当今文章第一”,四方学者称他为“太史公”。他自幼家境贫寒,但聪敏好学,曾受业于元末古文大家吴莱、柳贯、黄溍。
12、并与太学生优越的条件加以对比,有力地说明学业能否有所成就,主要在于主观努力,不在天资的高下和条件的优劣。作者的这种认识在今天仍有借鉴意义。
13、他一生刻苦学习,“自少至老,未尝一日去书卷,于学无所不通”。元朝末年,元顺帝曾召他为翰林院编修,他以奉养父母为由,辞不应召,修道著书。
14、表明作者“尝趋百里外”求学的原因的句子:益慕圣贤之道,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。
15、对太学生中的其他人“烨然若神人”而作者却“略无慕艳意”的原因(或揭示精神追求战胜物质贫困)的句子:以中有足乐者,不知口体之奉若人也。
16、写跋涉之苦的句子:当余之从师也,负箧曳行深山巨谷中。
17、送东阳马生序的序
17、送东阳马生序马生是谁
17、送东阳马生序概括
17、送东阳马生序启示
17、送东阳马生序作者
17、送东阳马生序人物
17、送东阳马生序4
17、送东阳马生序介绍
17、送东阳马生序体裁
17、送东阳马生序主旨
17、作者在这篇赠言里,叙述个人早年虚心求教和勤苦学习的经历,勉励青年人珍惜良好的读书环境,专心治学。文中生动而具体地描述了自己借书求师之难,饥寒奔走之苦。
18、表明作者“尝趋百里外”求学的原因的句子:益慕圣贤之道,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。
19、表现平时求教时恳切和虔诚的句子:余立侍左右,俯身倾耳以请。
20、全文分三大部分,行文紧凑严密,前两部分是从对比中阐发主旨,后一部分扣紧赠序文体,说明写作意图。文章有情有理,不空谈,令人容易接受。
送东阳马生序常考名句默写2
1、宋濂写了这篇序,介绍自己的学习经历和学习态度,勉励他人勤奋学习,成为朱元璋时,正在太学读书的同德才兼备的人。
2、 最能体现作者求学之“艰”的句子:穷冬烈风,大雪深数尺,足肤皲裂而不知。
3、表现平时求教时恳切和虔诚的句子:余立侍左右,俯身倾耳以请。
4、第一部分是作者叙述自己的求学时期,如何不辞劳苦,不避艰险,不计客观条件,虚心求学的学生之首”,与高启、刘基并称为“明初诗文三大家”。
5、写作者求师心切的句子:尝趋百里外,从乡之先,达执经叩问。
6、创作背景:
7、送东阳马生序理解性默写题及答案
7、表明作者坚守信用,决不耽误还书日期的句子:录毕,走送之,不敢稍逾约。
8、写冷冻之苦的句子:穷冬烈风,大雪深数尺,足肤皲裂而不知。
9、写作者求师心切的句子:尝趋百里外,从乡之先,达执经叩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