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明节的习俗有哪些祭祖扫墓祭祖扫墓,是清明节的一个主要习俗。每当到了清明节,家家户户都忙着上坟祭祖。在我国民间曾经流传着这样一句民谚:三月清明雨纷纷,家家户户上祖坟。;无论城郊还是乡村,清明节祭祖扫墓都显得异常热闹。扫墓,开始称祭扫;,汉代叫上陵;,唐代时叫上墓;、上冢;、拜扫;。在《宋史&唐格传》里有请往钱塘扫墓; 之句,可见扫墓;的这个名称最迟在宋代就已经出现了。春秋时期,民间就已经有吉日良辰,郊祀野祭;的风气。秦汉以后,规定每月初一、十五以及一年中的二十四节气等日子,都要到墓上祭奠。当时的礼仪繁琐,劳民伤财。唐代开元二十年(公元732年),唐明皇宣布了一道圣旨,废止了其他时间的上坟习俗,将祭祖扫墓定在寒食节期间。到了明代时,民间扫墓与郊游已经结合在了一起。扫墓这天,哭祭完毕,大家并不急于回去,而是找一个好地方。众人聚在树下,或坐在草地上,摆开刚才祭墓的酒菜,一顿饱食。人人都喝得醉醺醺的,实在是哀往乐返。按照我同民间长期以来形成的风俗习惯,清明节扫墓仪式并不是在清明的当天,而是在临近清明的单;日举行。据说,只有僧人才在清明节当天祭扫坟茔。那么,我同民间为什么每年的清明节都要扫墓呢?想来,这大概是因为惊蟄、春分已过,冰消雪化,草木萌生。于是,因人们就想到了自己祖先的坟茔:有没有狐兔在穿穴打洞呢?会不会因雨季来临而产生坍塌的危险呢?;所以说,我们就很有必要去看一看。一方面除一下祖先坟茔上的杂草,给坟上添几锨土;另一方面,在坟头的树枝上挂些纸钱,举行个简单的祭祀仪式,以表示对逝者的怀念和显示后代的兴旺。祖先的墓地,不仅是人们的生命之根,同时也是感情之结。在传统社会里,人们无论走到哪里,都在牵挂着乡里的庐墓。 踏青踏青,又称春游;,古时候也叫探春;、寻春;。清明时逢阳春三月,草青树绿,春风春色,温润清新,正是春游的大好时光。很久以前,我同民间便有了清明踏青这个习俗。清明踏青,最早的源头应该是古人游春的习俗。《论语》一书中就记载了孔子与其弟子子路、曾皙、冉有、公西华谈论志向的一段对话。当孔子问道曾皙的志向时,曾皙回答说:暮春者,春服既成,冠者五六人,童子六七人,浴乎沂,风乎舞雩,咏而归。;通过曾皙的这番活可以断定,说明在上古之时人们就有阳春三月野浴、踏青的愿望和习俗了。到了汉代时,汉武帝曾在清明节这一天,在曲江边上大宴群臣。待酒足饭饱之后,汉武帝在众臣的簇拥之下,在江边游春赏玩。插柳、戴柳柳树能够为人们避暑遮荫,人药疗病。它的姿态柔美,尤其是在春风吹拂下的翩翩舞姿,更能够给人带来许多美好的遐思。柳树与中国人民的生活关系颇为密切,因此便产生了一些跟柳树有关的习俗。清明节捕柳、戴柳,便是其中流传最为广泛和久远的一个习俗。关于清明节插柳、戴柳习俗的由来,在我国民间有这样一种说法:中国民间将清明节、中元(七月十五)、十月朔(十月初一),并成为三大鬼节。而清明节正是百鬼频繁出没,索讨多多的时节。民间深受佛教的影响,观世音手持柳枝蘸水普度众生,于是便认为柳条有驱鬼辟邪的作用,并把柳枝称为鬼怖木;。清明时节,恰逢柳条发芽之际,人们便纷纷插柳、戴柳以辟邪了。北魏著名科学家贾思勰在《齐民要术》一书中写道:取杨柳枝箸户上,百鬼不入家。;中国民间的许多习俗,往往都会跟着一些有趣的传说。捕柳、戴柳的习俗自然也不例外。据说这一习俗的最早发起者,是唐高宗李治。有一年的清明节,唐高宗到渭阳游春,同时也举行了一次祭奠死于国事的亡灵的仪式。在仪式上,唐高宗赐给陪同的大臣们每人一个柳圈,并说戴上它可以在一年内免遭毒虫咬伤。经唐高宗提倡之后,柳木的神奇作用;在民间广泛传开了。其实,与柳树相关的习俗早在汉代时就已经出现了,折柳赠别;即为其一。当时的长安灞桥两岸,堤长十里,一步一柳。由长安东去的人多在此地惜别,折柳枝赠别亲友。因柳;与留;皆音,惜此表示挽留之意。另外,折柳相送,还寓意着亲友在异乡他处,能够很快地生根发芽,犹如柳枝一样随处可活。到了宋代时,清明节插柳、戴柳的风俗大盛。每到清明节来临之时,人们就要到郊外踏青。一些大户人家所乘坐的轿子,四周都要用柳条和花朵装饰起来。这一天,所有人都要在头上戴柳。宋代人这样做,虽然没有排除前代提倡的用柳枝辟邪;的用意,却融入了要平分春色;的思想。当时,在民间还流传着这样一句俚语:清明不戴柳,红颜变皓首。;由此可见,宋代人们对这个习俗的重视。清代延续了唐、宋以来清明节插柳、戴柳的习俗。因此有些地方,在清明节之前有卖杨柳之俗。据清代文人顾禄的《清嘉录》记载,江苏吴地一带,在清明节这天,满街都是叫卖杨柳枝的小贩。人们将杨柳枝买回去,插在门上以求辟邪。当地的农人,还以插柳日的晴雨来占卜水旱。若这天下雨,则主水涝。到了二十世纪50年代,我国民间的许多地方,在清明节这天仍有在门上插柳的习俗。不过,头上戴柳的习俗已经很少见了。而今,在清明节这天,晋南民间仍有少数老年妇女在上坟归来之后,仍会在自家门前插上一根柳枝,祈祷一年平平安安,家业丰实。清明植树清明节前后,春光普照,春雨绵绵,是植树的最好时节。我同自古至今,历来都非常重视植树造林。据我同古代典籍《礼记》记载:孟春之月,盛德在木。;早在舜帝时期,便设立了九官之一的虞官;。这就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林业部长;。秦始皇统一中同之后,曾下令在道旁植树。西汉政治家贾山在《至言》里写道:秦始皇曾下令广修道路,其中最宽的道路有50余步,而且遵照秦始皇的旨意,在道路两旁都种植上松树。隋炀帝虽然是一个贪图享乐的短命帝王,但在植树造林上却是一名有识之士。公元605年,他下令开河挖渠,诏令民间种植柳树,每种活一棵,就赏细绢一匹。到了唐代,民间植树的习俗盛极一时。当时,唐朝政府规定,凡是驿站与驿站之间,都要种上道树。唐玄宗开元年间(公元713〜741年),唐玄宗还下令在通衢两旁种上各种树木,以隐蔽行旅。宋太祖赵匡胤登基之后,大力提倡百姓植树。在夹河两岸,广种榆树、柳树护堤。还根据植树的多少,把百姓分为五等;并下令凡是垦荒植桑枣者,免除田租;对率领百姓植树有功的官吏,晋升一级。宋太宗在位时期,不光是会种田的,会种树的同样可以作为农师。由此可见,朝廷对植树的重视了。明清时期,民间植树规模有了更大的发展。明太祖朱元璋在推行一系列振兴社会经济文化的措施中,就有植树造林这一项。凡农民家有田地5至10亩者,须栽桑麻木棉半亩,有10亩以上的人家则加倍。对利用空地植树的实行免税,而对完不成植树任务的进行惩罚,对砍伐树木者治罪。清朝前期,政府也要求地方官员劝谕百姓植树,禁止非时采伐和牛羊践踏及盗窃之害。鸦片战争之后,一批有识之十提倡维新运动,光绪皇帝曾诏谕发展农林事业,兴办农林教育。我国规定的首次植树节是在1915年,规定每年清明节为植树节。1929年把植树节改为了3月12日,即孙中山逝世纪念日。1979年2月23日,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决定,将3月12日定为中国的植树节,以鼓励全国各族人民植树造林,绿化祖国,改善环境,造福子孙后代。吃清明蛋;清明节这一天,在我国民间的许多地因都有吃清明蛋;的习俗。这如同端午节吃粽子和中秋节吃月饼一样,每届是日,此俗必不可少。吃清明蛋;的习俗,是源于古代的上祀节。人们为了婚育求子,将各种禽蛋,如鸡蛋、鸭蛋、鹅蛋、鸟蛋等煮熟,并涂上各种颜色,称为五彩蛋;。然后,人们来到河边把五彩蛋投人河里,让它们顺水冲下。等在下游的人们则纷纷争着捞食,据说食后便可以生育。当然,现在人们吃清明蛋;的习俗已经不是为了生育,而是惜其外形象征团团圆圆之意。在我国民间,关于吃清明蛋;习俗的由来,在湖北孝感等地还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:传说,古代的孝感一带是属于云梦泽的一部分,是一片水乡泽国,人们都以捕鱼为生。因为人们天天在风里来浪里去,有许多人患上了头疼病。有一天,尝遍百草的神农氏路过云梦泽,看到一些人因为头疼在湖滩上打滾。神农氏非常可怜他们,就到处找草药,为他们治疗头疼病。可是,什么草药都吃了,他们的病情丝毫没有减轻。在清明节这一天,神农氏从山上捡来一些野鸡蛋,又挖了一些地来菜,拿到船上给人们充饥。人们吃了用地米菜煮的鸡蛋之后,忽然感到头不疼了。后来,清明节吃煮蛋成为一种习俗,并延续至今。旧时,清明节的煮蛋不仅仅是用来吃,有些人还将 它们作为艺术创作的材料。当时,人们进行创作的手法大致为两种:一种是画蛋;,另一种是雕蛋;。画蛋可吃,而雕蛋是专门用来玩赏的。画蛋,就是先将鸡蛋煮熟,然后用茜草的汁在上面绘出各种花纹图案。初绘无色,但是过数日后,颜色就会显现出来。待剥去蛋壳之后,蛋清上就会显示出精美的图案。雕蛋,就是用刀将整个煮熟的蛋镂空,蛋清和蛋黄依次取出。其雕刻之精细,可谓鬼斧神工。清明节画蛋、雕蛋的习俗,在清末时期的民间还有流行,而现在基本上已经消失了。清明节除了吃煮蛋,在历史上还有不少其他的食俗。据南朝梁人宗懔的《荆楚岁时记》记载,当时的寒食节有禁火3日的习俗,故而民间有提前熬制大麦粥的食俗。晋代文人陆翊撰写的《邺中记》里则记载寒食三日作醴酪。;这里所说的醴酪;,其实就是一种用麦芽糖调制的杏仁麦粥。一直到隋唐时期,它都是清明节的主要食品。荡秋千早在远古时代,人们为了获得高处的食物,在攀登中创造了荡秋千的活动。秋千最早是被称为千秋;。传说是由春秋时期北方山戎民族所创。开始仅是一根绳子,双手抓绳而荡。在唐代欧阳询等人编纂的《艺文类聚》中就有北方山戎,寒食日用秋千为戏;的记载。后来,齐桓公北征山戎族,把千秋;带人中原。在汉武帝时期,宫中以千秋;为祝寿之词,取千秋万寿;之意。以后为避忌讳,故将千秋;两字倒念成秋千;,这就是今天的名字。古代的秋千多用树的枝丫为架,再拴上彩带做成。后来逐步发展成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。南北朝时期(公元420〜581年),秋千传到我国的长江流域,并发展成为每年清明节前后大江南北的一种游戏,世代相沿。到了唐代,清明节荡秋千的风俗更为流行。据五代王仁裕撰写的《开元天宝遗事》记载:唐玄宗天宝年间,每到清明节这天,皇宫内就会竖起一些秋千,令嫔妃、宫女们游戏。由于她们在秋千上荡来荡去,犹如凌空仙子,因此唐玄宗还为其取了一个半仙之戏;的名称。对于那些久居闺房的女孩子们来说,荡秋千既可以释放内心的郁闷,又可以锻炼身体,肉然便成为她们的一项近乎专利;的游戏。宋代的时候,出现了水秋千;。据南宋文人吴白牧的《梦粱录》一书记载,不管是在北宋都城汴梁的金明池,还是在南宋都城临安的西湖、钱塘江,都举行过这种杂技表演。表演之前,先在水中置两艘雕画精美的大船,船头上竖起高高的秋千架。表演时,船上鼓声大作,表演者依照次序登上秋千,奋力地悠来荡去。当秋千悠到和秋千架的横梁相平之时,他们双手脱绳,借秋千回荡之力跃人空中,在空中翻个跟头,然后投入水中。因表演者姿势各异,看上去惊险优美而又变化无穷。水秋千;,类似于现在的跳水运动。宋代以后,随着市民阶层的大量涌现,秋千之戏逐渐普及到民间之中,变成节日中一个狂欢的节日。如山东的一些地区,在清明节前后,老人与孩子一齐出动荡秋千,欢呼为戏。有一种直秋千,可供老人使用。而年轻人则玩转秋千、翻秋千等,花样百出。直到今天,清明时节仍可以看到我同北方人家依树系秋千;,南方笋柱秋千游女并;的景象。荡起秋千,人如插上双翼,忽高忽低体质的传统运动。拔河拔河,是我同民间一项非常古老的体育运动。根据史料记载,我国最早的拔河运动,是起源于春秋时期的军事训练。在先秦典籍《墨子》一书里面,记载了这样一件事情:春秋时期,楚、越两国的水军交战。来自鲁国的工匠鲁班,为楚军设计了一种称之为钩拒;的兵器,用于阻挡和钩住敌船。当敌船前进时,就阻挡它;当敌船后退时,就钩住它。楚国水军的将士由于运用钩拒;这种兵器,从而打败了越国。楚同因为采用钩拒;这种兵器取得了军事上的胜利,所以在没有战争的情况之下,平日军队也经常用钩拒;进行军事训练。在将领的指挥下,士兵们兵分两队,手挽竹编的篾缆,伴着惊天动地的战鼓和呐喊,奋力钩拉牵拖。这种紧张激烈、扣人心弦的军事演练,时称钩拒之戏;。它模拟水军舟师作战的形式,在钩或拒时需要士兵强大的力量和技巧,并需要集体配合同时发力,才能够发挥最大的效力。这就是我同民间拔河运动的雏形。当时的钩拒之戏;,没有什么规则。器具是采用竹皮编织的篾缆,比较粗糙。但是,因为这项演练能够锻炼士兵的意志品质,又具有较好的刺激性和观赏性。因此,这项活动很快就从军队流传到民间。南北朝时称之为施钩之戏;,隋代时称为牵钩之戏;。在我国历史上,现在已知最早记载拔河运动的古籍,是南朝梁人宗懔撰写的《荆楚岁时记》一书。该书在记载施钩之戏;时写道,兵士们以篾缆相结,绵亘数里,然后鸣鼓助威,进行比赛。到了唐代,拔河比赛已经发展成为全民趣味运动了,广泛流传开来。因为这项比赛原本就是在河面上拔来拔去,故而将其称为拔河;。这时候,拔河的规则也更加清晰。人们在拔河的大绳正中插上一根旗子。旗的两边则划上两条竖线,称为河界线;。比赛时,以河界线为胜负标志,从而使陆地的拔河;也名副其实。唐玄宗开元年间,过春节和清明节时,无论宫廷还是民间,都会举行盛大的拔河比赛。据史料记载,当时用于拔河的绳索长达四五十丈,参加比赛的人成百上千。观看比赛的人更是无计其数,热闹非凡。待比赛一开始,现场顿时震鼓叫噪,声动九天。其场面之壮观,可想而知。当然,在观众席中肯定有很多外宾和侨民。从此以后,我国这个传统的体育活动项目就被传到国外去了。在唐代文人武平一撰写的《景龙文馆记》里面,记载了这样一件趣事:唐中宗景龙四年的清明节,皇帝命侍臣进行拔河比赛。当时比赛的双方,东边是七宰相两驸马,西边是三尚书五将军。因为将军是武人,所以这边少了一个人。不过,这个比赛还是不公平的。因为东边的大都是皇亲国威的大贵人,而且其中还有两三位老臣。西边的将军们力气虽大,但是却不敢使劲硬拉的,最后反而输了。拔河运动,在我国民间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。至今,它仍是一项深受群众喜爱的运动。在那些民间节庆文体活动中,仍时常会听到喧呼动地、声震九霄的拔河声。放风筝清明前后,春风正盛,是放风筝的最佳季节。风筝也叫纸鹞;或木鸢;,在我同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。我国历史上最早的风筝,是用木或竹做成的,因此才会有木鸢;这个名字。风筝刚一开始,是作为军事用品而出现的。关于风筝的起源,在我国民间还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:春秋战国时期,诸侯争霸称雄,战争连绵不断,各诸侯国都大力网罗人才,都想打败别的国家。当时,楚国正准备攻打宋国,想请鲁班制造出比云梯更好的工具。鲁班就用木片削制成一只木鸢,在宋国的天空上飞来飞去,恐吓宋国。而墨子是一个和平主义者,主张兼爱、非攻,希望大家互相爱护,不要打仗。他也会制作各种工具和武器。他听说鲁班帮助楚国制作了一只木鸢吓唬宋国,便帮助宋国也制作了一只木鸢进行对抗。结果楚国没有办法,只好撤兵。这里所说的木鸢,就是风筝的鼻祖。到了汉代,纸张发明以后,人们就改用纸做风筝,所以风筝又叫纸鹞;、纸鸢;。早期的风筝可以转递信物;。据唐代小说家李亢撰写的《独异志》记载:南北朝时,梁武帝萧衍住在南京台城,被侯景叛军围闲。他就是利用风筝将求援的诏书传送出去,从而解围的。大约自唐代以后,风筝才逐渐变成娱乐玩異。五代时期的李邺,曾在宫中以玩纸鸢为游戏。在纸鸢上装上响笛,风一吹,便发出近似古筝的声音。风筝;的名称,也由此而来。唐、五代,玩风筝还只限于皇宫和贵族的府邸。北宋以后,风筝才成为民间娱乐普遍的玩具。到了明、清之际,风筝的制作已经相当精巧,种类也愈加繁多。在清代著名小说家曹雪芹撰写的《红楼梦》第七十回里,就有一段众美放风筝的描写,她们所放的风筝有美人儿;、沙燕;、大凤凰;、大鱼;、大榜蟹;、大蝙蝠;等。而曹雪芹本身就是一位制作风筝的高手,他还写过一本《南鹞北鸢考工志》的书。该书详细记载了扎、糊、绘、放;的风筝四艺,并且还有许多由他亲手绘制的风筝彩色图式。我国是风筝的故乡,也是制作风筝的著名国家,各地都有制作风筝的能工巧匠。如天津的风筝魏;制作的风筝,1914年在巴拿马世界博览会上获得金奖。其风筝制作精巧隽秀,色彩鲜明,品种繁多,远销英、美、德、法等数十个国家。又如北京的哈氏风筝;,也曾在巴拿马万同博览会上获得银奖。哈氏风筝;,小的可以折叠后放入一个火柴盒里,可飞升上天,也可置于案头观赏;大的宛如巨龙,长达百余米,气势壮观。不论是放风筝,还是观看放风筝,既能锻炼眼力,又能锻炼身体。清代文学家沈复认为,清明节放风寧,引丝而上,张口仰视,宜导阳气,以泄内热,令人身体健康。一只只风筝,犹如在苍穹中翱翔飞舞的鸟儿。它们富有诗情画意,令人心旷神怡。放风筝,至今仍是一项深受群众喜爱的民间娱乐活动。斗鸡 斗鸡,也是清明应节的一种游戏。不过古代的斗鸡,输赢是要拿钱押赌注的。斗鸡肉清明节开始,一直斗到夏至收场。那么,古人为什么要选择在清明节开始斗鸡呢?因为古人掌握野鸡的生活习性,清明到6月是交尾孵蛋期,雄鸡为择偶厮杀最烈。人们由此发现,清明时节,家养的雄鸡也是性情最烈的时候。若两只雄鸡在此时相斗,肯定比其他时间更加精彩。我同民间的斗鸡活动历史悠久,它最早起源于夏朝的少康时期,到了春秋时已经相当流行。在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《史记&鲁周公世家》中,记载了这样一件趣事:鲁昭公二十五年(公元前517年),鲁昭公的王亲昭伯与鲁大夫季平子斗鸡。季平子给鸡绑上皮甲,昭伯给鸡绑上金属用爪子。季平子的鸡被斗败而恼恨与心,就故意在昭伯那里扩展自己的住宅,寻衅闹事。季平子专横拔扈,目无国君,令鲁昭公怒火中烧,只想伺机削弱季氏权力。季平子得悉鲁昭公的意图后,便联合叔孙氏、孟孙氏,3家共伐鲁昭公。最终鲁昭公失败,逃亡齐国。昭伯,则被孟孙氏杀死。唐代,可以说是斗鸡的全盛时期,斗鸡活动已经普及到城乡。当时,长安城中嗜好斗鸡的人不计其数。一些养不起鸡的人,甚至用木鸡来斗,聊作充饥画饼;。唐玄宗时期,在长安城里有一个名叫贾昌的人,号称东城老父;。他自幼就能识别斗鸡的优劣,就像伯乐善于相马一样。而且他还精通斗鸡的训练方法,经他调教出的斗鸡,几乎战无不胜。作为斗鸡迷的唐玄宗,对贾昌颇为赏识,13岁就任命他为鸡坊五百小儿长;,成为养鸡场的总管。除了给他加官进爵之外,还破例为他在皇宫中修建了一座斗鸡殿。这件事传开之后,老百姓就在背后编了这样一首民谣:生儿不用识文字,斗鸡走马胜读书。;此后,清明节斗鸡的习俗久盛不衰。
清明节的习俗有哪些
时间:2024-07-07
清明节是二十四节气之一,一般在每年公历4月5号~6号交节,清明节的习俗有哪些?想必大家最了解的清明节习俗就是扫墓了,其实,清明节还有很多习俗,包括踏青、插柳、戴柳、植树、吃清明蛋、荡秋千、拔河、放风筝、斗鸡等等,具体情况如何?详见下文: